今年以来,掇刀区紧紧围绕“打造荆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冲刺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的战略定位,保持定力、专注发展,经济运行呈现健康有序,稳中有进的向好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7亿元,同比增长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91亿元,同比增长17.19%;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5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外贸出口30342万美元,同比增长32.8%;完成外商直接投资额10165万美元,同比增长9.3%;完成财政总收入23.62亿元,同比增长13.8%;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74亿元,同比增长13.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73元,增速为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28元,增速为8.57%。
二、主要特点
(一)三大产业总体平稳
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6.26:61.22:32.52:调整到5.69:60.97:33.34。
1、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2.09亿元,增加值14.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均增长4.2%。种植业稳步发展,全区粮食总产7.98万吨;预计油菜产量3.85万吨;生猪出栏13.96万头,水产品产量1.97万吨。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8家,总数达381家,其中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5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特色农业格局形成,新引进青龙猪沼菜、朱店稻鳖虾等生态农业项目,培育壮大了炎奇农业、金旭农牧等农业生态园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14万亩。
2、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行业增长面广,全区29个行业大类,20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69%;72个行业中类,42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58.3%,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前20位的行业中类,13个实现正增长,占65%。六大产业增长有力,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累计产值同比增长33.0%、23.4%、19.4%、8.6%、6.2%、5.0%。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1%,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0.3个百分点,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3%,较上年同期提高0.42个百分点。非公企业增长有力,非公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77.4亿元,同比增长12.0%,拉动全区产值增长5.9个百分点。重点企业运行良好,格林美动力电池材料前驱体项目产能全部释放,累计实现产值66.87亿元,同比增长42.88%,拉动全区产值增长4个百分点。新港制衣累计实现产值5.14亿元,同比增长80.08%。
3、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0.25亿元,同比增长9.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0.75亿元,同比增长7.6%,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94亿元,同比增长13.8%。服务业用电量97419.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63%,增速较全行业用电量快6.15个百分点,服务业用电量占全行业比重为10%。
(二)三大动力稳健有力
1、投资保持高位运行。投资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3.15:65.33:31.52调整为1.71:68.24:30.05,工业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91个百分点。大项目完成良好,全区5亿元及以上项目47个,完成投资155.31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量的62.4%,拉动全区投资增长32.1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3.48亿元,同比增长62.45%,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21.49%。房地产投资日渐回暖,全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6.16亿元,同比增长31.11%,环比提高23.66个百分点。民生投资增长较快,教育完成投资2.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7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41.15亿元,同比增长97.39%。
2、消费市场运行平稳。重点行业稳健增长,批零业实现销售总额65.83亿元,同比增长12%,占销售总额的94.9%。石油制品类支撑有力,全区石油及制品类企业实现销售额25.42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额的36.6%,同比增长13.6%。住餐业企稳回升,住餐业完成3.52亿元,同比增长12.5%;吃、穿、用、医等刚性消费增长较快,平均增幅达12%以上。
3、外经外贸增势强劲。出口企业增势较好,近5成的企业增幅达22%以上,格林美收购德国废物循环利用巨头雷曼迪斯集团实际控股的巴米塔公司30%股份,出口突破1亿元美元,同比增长358%。外资占比逐步提高,全区外资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7.6%,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三)三大收入较快增长
1、财政收入量增质优。四大主体税种拉动明显,四大主体税种累计完成14.9亿元,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74.8%,拉动财政总收入增长11.7个百分点。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全区完成地方税收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7%。重点企业增速加快,全区重点监测的198家税源企业累计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21.4%。
2、企业效益渐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2.43亿元,同比增长17.0%。实现利润总额24.49亿元,扣除天茂实业投资收益大幅下降影响,同比增长10.6%。主营活动利润达24.64亿元,同比增长19.1%;主营活动利润率达5.11%,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157.8万元,同比增长17.0%;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为5.63元,同比下降2.6%。
3、城乡收入增长较快。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本地务工人数持续增加,务工收入水平随着企业工资指导线标准提升有所上涨,农民在本地务工的工价水平普遍有一定幅度上涨。经营净收入稳步增长,企业经营效益向好,社会主体创新创业热情不断升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财产净收入快速增长,房价的普遍上涨带动房屋租金的较快增长;城镇居民投资多元以及网络投资日渐广泛收益较好,实现财产收入的较快增长。
(四)“克强指数”支撑有力
全区人民币贷款余额139.35亿元,同比增长11.09%;工业用电量达142456.0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7.9%,增速居五个县(市、区)第一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铁路、公路总周转量分别增长8.7%、13.7%。
(五)发展环境基本稳定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9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
三、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增长动力不足。一是工业支撑偏弱。“小进规”企业16家,欠目标2家,新增规模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仅拉动全区产值增长0.6个百分点;技术要素缺乏,高新技术企业属于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末端,利润绝大部分来自生产制造环节,来自技术、创新等高端环节的少;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生产设备陈旧,工艺流程落后。二是转型升级偏慢。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轻、重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0.49%、79.51%,重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轻工业2.7个百分点。麻城石膏累计产值同比下降65.3%,拉低全区产值增速2.4个百分点。部分传统型企业在出现困境时“等、靠、要”思想严重,尚未开展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三是“两项资金”占用偏大。规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同比大幅增长,存货达77.82亿元,同比增长28.4%,应收账款达45.43亿元,同比增长19.4%,“两项资金”过快增长,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形成恶性循环,易诱发资金链断裂风险。
(二)投资增长压力较大。一是项目个数偏少、规模小。全区施工项目133个,较去年仅增加1个;新开个项目52个,较去年仅增加5个。项目投资竣工个数63个,较上年增加2个,竣工率为47.37%,竣工项目个数的增加,新开工项目增势缓慢,投资增长后劲堪忧。除个别大项目外,大部分在建项目规模相对较小,对全区投资拉动不明显。二是民间投资低迷。全区民间资本完成投资171.96亿元,同比增长12.6%,低于全区投资平均水平4.59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为69.09%,较上年回落2.81个百分点。三是地域发展不平衡。从投资总量看,兴隆街道、白庙街道、掇刀石街道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三个街道完成投资占全区比重达60%。从同比增速看,团林铺镇和掇刀石等增速较快,而麻城镇投资增长较慢,同比下降23.4%。
(三)消费增长稳中有忧。一是汽车类销售增速放缓。完成汽车类零售额30.18亿元,同比增长16.2%,低于上年同期15.4个百分点。二是限上企业发展不均衡。限上法人企业中,批零业81家,实现销售额63.03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额的比重为94.5%;新增8家限上企业,6家为批零企业,结构性矛盾未能改善。三是网络消费冲击传统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传统零售业在店租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者流失、同业竞争激烈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造成了购买力的流失,对传统的消费市场冲击较大。
(四)财政收入后劲缺乏。一是新税源尚在培育。一些重大工业项目虽已建成投产,但短期内仍难实现可观税收。二是政策性影响较大。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叠加和税收政策改革制约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营改增”造成相关附税流失,今年基本已完成欠税清缴,明年预计无营业税入库,地税部门今年附征城建税、预征企业、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管控税种的同时导致2018年部分税款的减收。三是中小企业减少严重。198家重点监测企业中有83家减收,减收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后期增收形势严峻。
四、对策建议
(一)抓招商,增后劲。坚持产业链招商、重资产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探索基金公司招商、融资租赁招商、招商顾问招商、盘活资源招商,围绕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化工、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六大主导产业和荆门国际内陆港,以加粗延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引进龙头企业;重点跟踪长江汽车、广药集团、新松机器人、忠旺集团、傲得华视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再引进一批骨干企业,力促新宙邦、先行汽车、海源光电等重大项目实现签约,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抓项目,壮实力。着眼项目谋划,找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好项目,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的姓名及时跟进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盘子。抢抓项目进度,突出抓好“四个一批”和“五类重点项目”调度,重点抓好玲珑轮胎、东方雨虹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坚持重大项目路线图管理和“每月集中开工、季度晾晒拉练”,按照新开工、新竣工项目计划表,实行分类、分层、分段调度;按照“六有”要求(有工棚、有工作指挥部、有项目建设作战图、有明确工期目标、有服务工作计划、有服务工作台账),压实包联领导、项目秘书和驻点秘书责任,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快推进、快投产,签约项目快开工、快见效。
(三)抓工业,强支撑。抓要素保障,资金方面,开展“银企手拉手”活动,拓展应收账款质押、产业基金、信托计划、债券融资等融资产品,发挥融资租赁公司作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用工方面,多场次、分批次开展大型人才招聘会,多方引进实用性人才,保障猎豹汽车、福耀玻璃等企业用工。土地方面,强化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和节约集约用地,优先保障骨干企业发展需要。抓服务效能,发挥驻企干部作用,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用足用活各类惠企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抓增收,添动力。加快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配套建设,优化园区服务和管理,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发展壮大存量企业,维护好存量企业发展。广泛采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等财政刺激政策,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结合国家项目资金安排,编制向上争取资金任务计划,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培育新产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税收稽查力度,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建立良好的税收秩序。